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此隔著社交距離。
我一直認為,生育本不該鎖死在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裡,我也不認為有所謂完美的父母。再加上社會對部分疾病仍有極深的歧視,比如自閉症、思覺失調症,許多人害怕冒此風險,自然寧可選擇不生。
因此,狀況多的孕婦很容易被誤會是仗著懷孕不想工作,或想請假又不早點提出來,被視為造成同事負擔的害群之馬。比如「人妻堅持住30萬月子中心,先生不付錢,就威脅離婚墮胎」、「年薪百萬,買不起北市房,女友吵到要分手」。相反的,有些人光是用高房價和薪資低去解釋生育率低,我覺得同樣是將問題過度簡化,我認為生育率持續探底還有以下這些原因。也有懷孕八個月的媽媽哭著和我說:「能不能開診斷書提前讓我安胎待產?因為公司為了逼我自願離職,故意派給我大量的工作,熬夜加班都做不完......」每次聽到這些,我都會憤憤不平地想,社會根本沒有要鼓勵生育的意思啊。畢竟,人不是動物關在一起就會繁殖,生育本來就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考量。
我一方面很心疼她工作和育兒兩頭燒,二方面則慶幸至少她後援充足,各式復健課程又有民間的雅文基金會資助。我認為這些新聞不僅無助於兩性溝通,反而會降低生育率。在訪問期間,王毅還承諾將捐贈50萬劑疫苗給菲律賓。
在王毅訪問馬尼拉之前,菲律賓已向中國採購了2500萬劑疫苗。在為期一周訪問的第一站,王毅承諾向緬甸提供30萬劑中國的新冠疫苗。在汶萊停留期間,王毅承諾將配合打擊新冠病毒。未來幾個月,讓國民接種疫苗是他們防止病毒擴散的關鍵手段。
中國與該地區人口最多的印尼在捕魚權問題上存在爭議。王毅此時的到訪是為了鞏固北京與該地區的關係。
文:杰西 本週末,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結束了對東南亞4國的正式訪問。蘇丹博爾基亞(Sultan Hassanal Bolkiah)表示,希望與中國在疫苗領域開展合作。貿易投資 除了疫苗外,疫情后的經濟復甦也是東南亞各國政府的首要任務。此前他到訪柬埔寨、馬來西亞、寮國、泰國和新加坡,但唯獨少了越南,後者是批評中國在南中國海主張最激烈的國家之一。
國際關係專家表示,預計拜登將改變川普時期的外交戰略,加強與東南亞盟友的關係,應對中國在該地區造成的地緣政治挑戰。這一點從川普多次缺席東協主導的地區峰會中可以看出。在他抵達雅加達前一天,印尼宣布緊急批准中國科興生物公司的疫苗。他說:「川普政府一直被批評對東南亞不太重視。
在王毅與印尼外長雷特諾(Retno Marsudi)的會晤時,印尼要求中國進口更多商品,並投資4億美元(約新台幣112億元)建設藍壩坎(Lambakan)大壩,而王毅則承諾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印尼的「全球海洋指點」對接。新加坡的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的海洋學學者高瑞連(Collin Koh Swee Lean)告訴美國之音,川普政府對東南亞地區的冷漠態度損害了美國在該地區的地位
像這個例子是病人早上意識不夠清楚,護理人員過度急於餵藥,造成吸入性肺炎。之前念心理學研究所也學過機率相關的風險評估,不能說沒有專業。
再者,即使沒有人為疏漏,防護用具也都齊全,有誰在使用前檢驗過每個N95口罩嗎?N95隨然有點厚,但是也只能阻擋95%直徑0.3微米以上的非油性顆粒。讓我們還原楊前署長說過的話:「但是他沒有照SOP去做。最近因為發生在醫院的「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感染,有位前衛生署楊署長在電視節目上倡言要開除被感染的醫師,頓時觸了醫界的眾怒,更引起社會的一片撻伐。指揮中心應該很清楚,卻沒當機立斷做出隔離要求,這是指揮官內心太柔軟的盲點,但也是不該犯的錯誤。這在不缺焊條的中國不會發生,武漢那麼大都可以說封就封城,連門都出不了,一封七十幾天,世界上有幾個國家做得到?但是中國疫情在起始點上容易隱瞞,確實有即時性跟透明度的問題。新型冠狀病毒的大小為0.1微米,病毒傳播多會依附飛沫,口罩主要作用是阻隔飛沫粒子。
但是以台灣這次的醫院感染為例,一旦要檢驗、疫調,牽涉到都是數十、數百個當事人,還有更多的醫事、政府相關人員參與其中,請問要怎麼隱瞞?是大家有多不相信台灣的民主自由?假如你真的不相信,又那麼喜歡民主自由,請用腳投票,此時此刻台灣仍有出入境黑名單嗎? 相同的,中國在這第二波疫情之前防疫真的不好嗎?這世界大概很少有國家比得上中國那麼擅長於「封鎖」跟「禁制」的。但是病毒是個專門的特殊領域,即使對防疫指揮中心的作為有些不滿意,還是自制的不予評論。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疫情,藍的偏向相信中國沒有疫情,認為台灣長期隱瞞疫情。」「所以這個醫院,應該給這個醫師某種的處分,假如我是院長,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他開除。
這也是系統性問題,叫「極權下做官的門路」,第一波如此,第二波可能也有,台灣該放心嗎?至於入境隔離,中國對所有國家地區做得更徹底,春節泡泡是在吵什麼? 歷經SARS的洗禮,台大醫院當時創下的醫療奇蹟,大家對指揮中心、防疫體系可以多點信心,也請大家多點自我防護。之前在醫院病房工作時,曾經遇到病人短暫失去心跳呼吸,但是在急教的過程中,所有的心力都在了解病人當下的狀況,解救病人的生命,事後才檢討人為的疏失。
所謂的超級傳染者,像著名的「傷寒瑪麗」就是一位帶原的廚師,而我們則有一位帶病毒趴趴走的住院醫師,門診他去過嗎?究責的對象應該是醫院管理階層,跟事後指揮中心的沒料敵從嚴。最後,相信台灣有足夠的能力亡羊補牢,媒體跟名嘴們不用相忍為國,但也請多些專業跟智慧吧。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的教授指出,一般飛沫大小約10微米,如經過抽痰、插喉等負壓過程,飛沫粒子失去水分,則可變成小至5微米以下的霧化粒子(aerosol),俗語說得好「雞蛋再密也有縫」。院長不要人家開除你,就交出指揮權吧。
筆者在藥廠時雖然因為要監測當時的禽流感疫情,著實下了一番工夫研究流感。第二位染疫的護理師應該很清楚自己有跟那位住院醫師護理站共處多久,看病的風險意識可以因為一採陰性而降低嗎?法律規定居家自主健康管理盡量避免出入公眾場合,對不起,醫療院所在公共場合不強制戴口罩的時候也沒卸下口罩過,這明顯違反常識跟法規的精神,陳總指揮官輕輕嘆氣放過,喜歡當好人過頭了。
楊先生真的不是醫師,不知道醫療系統乃團隊的運作,急於究責是粗魯而莽撞的在破壞整個團隊,可以說是「口不擇言,暴虎馮河」。2. 補救跟檢討應該遠高於究責 假如你看過電影《危機總動員》(Outbreak),你就會知道當醫療人員短時間處理大量的流感患者時,意外跟疏忽是難以避免的。
這一年來的經驗不夠嗎?武漢封了多久?76天,接近11周。陳指揮官,好心應該有好報,但防疫不能靠老天庇佑軟心腸。
有另一個病人也是失去心跳呼吸,但是不幸過世,事後檢討則發現跟任何醫療疏失無關,而是肺動脈栓塞所引起。而指揮中心疫調外,醫院仍依然要有自己的系統動員,補疫調之不足,有嗎?事後的追蹤、叮嚀提醒也都明顯有狀況。以前出門要路條,現在有健康碼,還有無數的監視器跟最先進的辨識系統,區區幾隻病毒用焊條都可以解決的,不是嗎? 有一本關於100年前西班牙流感時的小說《末日小鎮》,描述當時有一個美國的小鎮既封村又封路,但是兩個工人耐不住的偷溜到城裡尋歡,就把病毒帶回來,造成嚴重大傳染。政治人物跟名嘴們,疫情的事就不要自由心證了 有些事情,像是外星人、金小胖、墓地風水,你們想怎麼講都可以,反正呢就算講錯了,即使不道歉,明天的太陽一樣會升起來。
但是疫情不一樣,楊前署長的發言確屬不當,讓社會過度反彈,反而讓疫情指揮中心在究責跟檢討時受到影響。第二位染疫護理師後來發現跟第一例醫師在病房共處了一個小時,他到底跑去了多少地方,應該不是只問當事人,也要全院人員一一詢問調查,反向溯源,有嗎?醫院院長是實質的指揮官,底下工作人員是否遵守SOP,有沒有足夠的知識跟危機意識,代表事前訓練可能不足,分流也出問題。
綠的則剛好相反,老是把中國的疫情說得很嚴重。一旦發生問題,希望自己的疏忽不會造成感染,希冀僥倖,因此不向上通報也是人性。
指揮中心都已經派人接手,也該是辭職明志、負責的時機了。這位醫師除了進入隔離病房工作,還跑去急診感染給第二例醫師,這樣對嗎?一般在隔離病房工作的人員本來就不該隨意移動,這才是分艙分流,更何況還是到人多雜亂,可能有嚴重病患的急診